劉光復,(1566~1620)字敦甫,號貞一,安徽青陽人。明萬歷年間進士,曾連任三屆浙江諸暨縣知縣,后升任河南監察御史、山西巡按、京都監察御史等職。
為民請命,消減稅賦
明朝后期,財政危機日漸加劇,萬歷皇帝派出大批宦官作為礦監稅使,分赴各地額外課稅、搜刮錢財。礦監稅使有極大的特權,任意殺人劫奪,肆無忌憚,無法無天。百姓怨聲載道,不少地方發生反抗礦監稅使的“民變”。
劉光復任山西巡按期間,多次上疏,呈述派礦監稅使的弊端,建議朝廷調整實施的政策方法;并與其他官員一道同礦監稅使商討妥善解決辦法,想方設法減輕人民負擔,穩定民心,為地方百姓所稱道。
治水能臣,諸暨“夏禹”
縱貫諸暨南北的浦陽江,河道曲窄,源短流急,歷代為患,素有“小黃河”之稱。
劉光復任諸暨縣知縣次年,適逢暴雨成災,埂塌堤決,田淹屋倒,人民“居無廬、野無餐”,“老幼悲號晝夜”。
風雨中,劉光復“單騎循浣江(浦陽江諸暨段)”,深入災區,摸地勢、訪民情,因地制宜實施了“懷、捍、摒”系統治水措施,并創新推行圩長制(即河長制)。
經過數年努力,暨山浣水被治理得井井有條,諸暨富庶,百姓樂業。
劉光復離任時,諸暨百姓萬余人“跪道左,以挽留”。當地曾建有63處劉公祠。原白塔湖斗門劉公殿有聯曰:“排淮筑圩萬古浪花并夏禹,筑壩浚江千秋廟貌是劉公?!?
劉光復將治水經驗撰編成水利專著《經野規略》,被譽為“治譜”和“成規”,至今不失參考價值。
鐵骨御史,敢于直言
萬歷四十三(1615)年五月,宮廷內斗,發生晚明三大疑案之一的“梃擊案”。一時間,“鄭貴妃要謀害太子”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。
深居皇宮多年未上朝的萬歷皇帝為保鄭貴妃,在慈寧宮召眾閣臣議此案,為鄭貴妃開脫,群臣不敢言語一聲。唯有時任京都監察御史劉光復高言大語,直說皇帝言詞不公。萬歷皇帝大怒,喝令左右將其拿下。
劉光復被關獄中5年間,朝野內外營救之聲不絕。直到萬歷四十八年(1620),諸暨百姓數千人,上疏鳴冤叫屈,劉光復才被釋放,遣回原籍,不久后病死。
“勞者爾民力,費者爾民財,指揮而料理者,爾民之心計?!薄岸饔麣w己,怨將歸誰?”,“蚊附雷和,徒夸飾目前而耀來世,內以欺己、外以欺人?!薄吧弦悦畔?,不若示之以法;下以名歸上,不若從其教化?!眲⒐鈴驮诙嗥虮浿腥绱朔Q頌百姓,表達心跡。
縱觀其一生,劉光復始終以民為本,襟懷坦白、剛直剛正,作為御史不畏權貴、敢于直言,其精神膽略令后人敬佩!